⑴ 《漫漫尋家路》願你找到回家的路
之前突然看到唐寧的微博推薦了這部電影,所以找來看一下。
主演戴夫·帕特爾我當時覺得特別熟悉,找他的資料才發現原來他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那個主演男孩,還有,他的女朋友也是那個女主角,因戲生情。不過長了鬍子的戴夫完全跟《貧》裡面的那個毛頭小夥子是兩個人啊,帥氣!90後男孩,出生於英國倫敦,印度裔英國影視演員。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來自薩羅·布萊爾利這位作家的親生經歷,書名是《漫漫尋家路》,也就是薩羅就是影片中那個小男孩的原型。
電影開始,景色令人陶醉。薩羅小時候小男孩扮演的太真實,太美好,太讓人心碎,我對小孩子就是沒有抵抗力啊!
故事發生在1986年的印度肯德瓦
薩羅喜歡跟在哥哥古度的後面,爬火車去偷煤,然後再賣,得兩袋牛奶,跑回家拿給媽媽。在市集,薩羅看到了甜圈跟哥哥說想吃,可惜沒錢買,哥哥說總有一天我會給你買的,這個甜圈也是後面薩羅想要回家找媽媽和哥哥的一個鋪墊。
媽媽雖然質疑牛奶的來源,可是在那樣一種條件下只怕是有吃的就已經讓這個貧困不堪的家庭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誰還會管這是什麼來的呢。
不知道哥哥是不是因為弟弟的一句話說要買下整個甜甜圈店的爛漫的願望想要下定決心晚上出去上夜班賺錢。
弟弟很想跟著哥哥去,而且扛起很重的自行車向他證明自己很厲害!哥哥最終還是帶著弟弟去了,薩羅還是太小了,才5歲,到站了說想睡覺,於是哥哥把他放在車站的條椅上面睡覺承諾說回來接他,分別時兄弟倆說著最幸福的願望,給我帶2000個甜甜圈回來。殊不知,這一分別就是永別了。
薩羅醒來車站一個人也沒有,也看不到哥哥的人,找到一輛此時根本不載人的火車上面,在他睡覺的時候,火車已經不知道開了多少里,門打不開,喊救命,喊哥哥,沒有用。眼淚婆娑,小小的孩子肯定第一次體會到絕望。「媽媽我好愛你」「古度我好想你」,喃喃自語。
火車肯定是行進了幾天幾夜,來到了肯德瓦以東一千六百公里以外的加爾各答,下車後也沒有人聽得懂他說的話,因為當地人說的是孟加拉語,因為語言發音的問題,他只記得自己的家叫加尼斯特雷。大家對這個想回家的小男孩都持憤怒的態度,也沒有人幫忙,這在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太可能了吧。
在火車站過道里,碰到了一個同是乞討的小男孩願意把一個紙盒子的鋪蓋給他,已經是莫大的安慰,晚上碰到了抓小孩的大人,還好很機靈的小薩羅逃過一劫。
這樣的事情,警察雖然看見了卻是不管不問的。足以見這個國家對丟失小孩是多麼的冷漠和司空見慣。
小薩羅憑著自己的極大的生存能力,找吃的找睡的處所,還差點被一個看起來很善意的婦女賣掉,還好幸運的逃掉了。
在無數個居無定所的夜晚,想念媽媽的「好孩子」的呼喚。在以乞討為生的日子裡,找到了一把金燦燦的勺子,學著咖啡店裡顧客的樣子喝著咖啡,被這個好心人帶到警察局給立了案登了報,帶到一個類似救助中心的地方,有一天,為國外夫婦牽線搭橋的領養機構的一位婦女來找薩羅告知被一家澳大利亞的夫婦領養了。
還教他餐桌禮儀和文化,幸福的日子來臨了!
1987年,薩羅來到了澳大利亞的霍巴特。進入了一個有自己原先住的房子一樣大的游戲房的家庭。冰箱,電視,麵包,面朝大海的房子一切的一切薩羅原先從來沒辦法經歷的,多麼讓人神往的將來的生活。晚上薩羅的新媽媽蘇面對語言不通的孩子說:「HI, so you have come a long
way, were you? little one, i am sure that』s has been not easy. One day you will
tell me all about it, you will tell me everything. Who you are, everything. I
will always listen, always」聽一這樣的話的時候,很動容。國外的父母在跟小孩子溝通的時候,總是讓人很神往,「我會一直聽你講,我永遠都會在這里」,我希望做那個永遠聆聽小孩故事和想法的媽媽。
爸爸媽媽帶他去航海,打棒球,一年多的時間里薩羅漸漸融入了新的家庭生活,後來,媽媽蘇又領養了另外一個小男孩,約翰,這個小男孩有點狂躁症的感覺,經常打自己,媽媽看到這一幕哭了,她的眼淚裡面融合了的深意,我想會在後面媽媽說的那些話裡面讓大家知道。
白駒過隙,薩羅來到澳大利亞已經20年了。他上了大學,去墨爾本,讀酒店管理。在跟父母的聚會上面,媽媽說「Our beautiful boy, may thisbring you all that you could wish for, from the moment you came into our lives,you were all that we have hoped for, more than we hoped for, you really embracedevery opportunity, we are very proud and very excited with this next chapter inyour life.」
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哥哥沒有來,服務生想要撤走四人座的那個空位置,媽媽說我想要keep it,感覺他會在這的意思吧。可見那個約翰給這個家庭在這二十年的時間里帶來的多少讓人傷心的故事。
在大學他碰到了自己愛的女孩露西,(還以為魯妮·瑪拉年紀很大了,因為她就是影後級別的人物了,看了她的年紀也才85年的。演繹青春無敵的小姑娘確實毫不費力啊!)
在一場和朋友的聚會裡面,薩羅在冰箱裡面找到了讓他魂牽夢繞的甜甜圈,朋友們的建議通過車速和時間找到他在到底走了多久,讓他有意識的想開始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人。跟媽媽分享芒果這樣的經歷在他的腦海裡面開始不斷涌現。就像一根永久的刺扎在自己心上。
他想像親生哥哥回來找他,回來發現他不在椅子上,可能會讓他哥哥25年都背負這樣的負罪心理,媽媽也會怪罪他哥哥。更重要的是他太思念自己的親人了,在各種場景中,他都能看到自己母親和哥哥,這一切的一切讓深陷崩潰邊緣,也使他迫不及待的回去找到自己的家人。
但是薩羅是多麼深愛他的養母,以至於在將女朋友帶回家的餐桌上,他不願讓露西告訴蘇他正在找親生母親這件事情。為了維護母親,也不惜與同是領養的哥哥發生爭吵。
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啊,孩子的不省心讓父母總是一直牽腸掛肚,養母蘇因此生了病,薩羅對他母親感到抱歉,說遺憾他們沒有自己的孩子,有的他們倆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是他們自己能生孩子,可能就不會有這么多麻煩,這時候母親蘇的一翻話讓我對這些收養國外那些落後地方,甚至有缺陷小孩的那些父母肅然起敬。她說她可以有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們選擇不生,她跟養父都覺得這個世界人已經夠多了,生個孩子,不一定就會讓一切更美好,但是收養一個受苦的孩子,給你一下立足的機會,那可能會不一樣,that』s something.
我曾經在南京東路上面見過一對國外的夫婦帶一個帶著有著兔唇的孩子在買東西,當時我就想,為什麼,為什麼他們領養孩子的時候不領養一個健全的孩子?我想在蘇這里我找到了答案。
故事最好迎來了一個好的結局,薩羅找到了自己的家鄉,也和自己母親團聚了,可惜的是哥哥已經不在了,原來他是在那一天離開他不久就被迎面而來的火車撞死了。
母親在這些年都沒有搬過家,他覺得孩子總有一天會找回家。
⑵ 影評︱《雄獅》哪怕千山萬水,也要回家看媽媽
尋親節目中,總會看到走失的孩子與親人團聚抱頭痛哭的畫面,那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濕了眼眶。
電影《雄獅》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尋親的故事。一個走失25年的孩子,憑著記憶與感覺,找回了自己的家。
(一)
這樣的尋親故事,發生在國內,能找到就堪稱奇跡。如果,是跨國度來尋找,還能找到,簡直就是傳奇了。
可貴的是,這樣的傳奇是真的。
這部電影《雄獅》,是由澳洲作家薩魯*布萊爾利的傳記改編。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曾經感動過千千萬萬的讀者。
那麼,這個薩魯*布萊爾利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
這,還要從他的童年,從那個柔弱五歲的小男孩說起。
電影就從薩羅的童年開始講起。故事的播放時間是118分鍾。故事發生時間是1986年。電影上映時間是2017年6月22日。那個時候,我們的主人公薩羅(電影中的人名),剛剛五歲。是一個有著棕色皮膚,黑色卷發,一雙大眼睛的小可愛。
一個五歲的孩子,一般還都在父母懷里撒嬌呢。可,這個窮人家的孩子早熟的要命,已經開始和他的哥哥古杜在奔跑的火車上偷煤塊了。用偷來的煤塊換兩小袋牛奶,給家裡人喝。
薩羅似乎沒有父親,電影中就沒有交代。家裡,似乎只有他們三個孩子,還有一個更小的妹妹。他的媽媽不識字,沒有文化,乾的是苦力,搬石頭。
他們住在印度一個小村莊的小房子里,那裡有樹,有水,有鐵軌。生活缺乏色彩,整個畫面幾乎是灰色的。貧窮。骯臟。好在,家裡是有愛的。媽媽與哥哥,非常愛薩羅。
如果,生活一直這樣繼續,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說的。薩羅將來長大了,不出意外,肯定和哥哥一樣干苦力。
可,命運女神,有時,也會搞惡作劇,讓你坐上火車離開家鄉8900公里。
一天晚上,哥哥古杜去火車站幹活賺錢。小薩羅非得纏著要去。哥哥無奈,就帶上了。結果,到車站哥哥要幹活呢,薩羅瞌睡的不行。於是,哥哥就讓薩羅躺在車站的臟兮兮的木椅子上,自己去幹活了。臨走,還叮囑,不要亂跑,就待在那兒。回來了,給他買糖耳朵吃(一種印度小吃,油炸的,和咱國家油炸麻花有點相似,有的地方也有叫糖耳朵的)。
一覺醒來的薩羅,已是深夜。一個人走在空無一人的站台。也找不到哥哥。可能是害怕,他爬上了一列火車。一列就要廢棄的火車。
他不知道,他這一走,就是二十五年。他不知道,這一走,要漂洋過海。他不知道,這一走,命運完全會被改寫。
他也不知道,就在他爬上那列被廢棄的火車的時候,他的哥哥已經被火車撞死。這樣悲痛的消息,二十多年以後,他才知道。
如果,他不爬上那列火車,他也等不來他的哥哥。
然而,一個五歲的孩子,坐上了開向遠方的火車。奔赴一場不可知的命運。
卻讓觀眾格外揪心。這樣的情感故事,尤其是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情感張力極強。
這個時候,每個坐在屏幕前的觀眾,恐怕都被電影中的五歲小寶貝的命運,緊緊勾住了心。
在印度電影《小蘿莉和猴神大叔》中,也講了一個聾啞小女孩坐火車被丟的故事。不過,那個小女孩很快被好心人猴神送了回來。
而,在這部電影《雄獅》中,時間跨度太長,中間隔了25個春夏秋冬。
(二)
火車終於停下了。停在了印度的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那裡也有一條寬闊的河是胡格利河,是恆河支流。小薩羅曾經在河邊無目的張望。
加爾各答距離薩羅的家,已然遙遠的如同天堂。可,一個五歲的孩子,哪裡會知道這些?
飢寒交迫薩羅鑽出火車。大聲叫著哥哥,媽媽。可,熙熙攘攘的人群,冰冷的如同沙漠。並沒有一個人關心這個孩子的現狀。那樣的叫聲,真的是撕心裂肺。
在薩羅被澳洲養父母收養之前,薩羅在這個城市流浪了差不多兩個月。靠撿垃圾,吃剩飯或者祭品活著。
電影通過一個五歲孩子的眼睛,帶著我們觀眾看印度底層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是又臟又亂又差,堪憂,堪憂。當然,那是1986年,現在,發展的應該不錯了。
後來,薩羅被一個好心人送到了孤兒院。那裡環境也好不到那裡去,條件極差。
不過,這里待的時間不長,薩羅就被澳洲一對父母領養,從此過上了幸福的富裕的生活。他的養父母,至少是中產階級,不差錢。
電影基本上分為兩部分,前面主要講童年的薩羅的家庭與丟失的過程。
後面一部分,情節跳躍性很大。鏡頭一閃,薩羅就長大了。
主要講長大的薩羅受過很好的教育,有一個漂亮的善解人意的女朋友,還有一個有情緒躁動的哥哥。
雖是收養的孩子,薩羅的養父母對他非常好。
養母蘇,是妮可*基德曼來飾演。這個時候的妮可*基德曼差不多五十歲了。她把一個慈和的,溫柔的養母飾演的非常到位。
養父約翰*布萊爾是由澳洲知名影星大衛*文翰飾演。他參演的電影有很多,比如《斯巴達300勇士》,《范海辛》,《橙子和陽光》等。
富而有愛,用來形容這對夫婦比較合適。他們不是不能生養,只是為了這樣貧困地區的孩子,有一個看世界的機會。
他們收養了兩個孩子,薩羅長的好好。身體健康,性格陽光。而,他們的另一個孩子,則有心理問題,或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總是自己攻擊自己。這樣的孩子,一般非常自卑。他童年經歷了怎麼的悲哀,可以想像。即便,後來到養父養母家,被溫柔對待,依舊走不出內心深淵。可見,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
薩羅的女朋友,是由魯尼*瑪拉飾演。她是美國人,也是著名影星。她參演的電影非常多,也多次獲獎,是一位實力演員。在這部電影中,也有不俗表現。
食物是有記憶的,我們長大離開家,最思念的可能就是媽媽做的飯了。
霍馬洛坎圖曾經說過:
我們對小時候吃的美食都有深刻記憶……美食有著帶我們回到過去的魔力。
長大的薩羅也是被偶然遇到了一盤美食或者說家鄉的小吃糖耳朵喚醒。
那一個時刻,他吃著糖耳朵淚流滿面。童年時的記憶,如一股清風撲面而來。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家鄉的山山水水,想起了小時候自己坐火車走丟的不堪經歷……
他的內心生出了一種強烈的渴望,他渴望找到家,找到媽媽。
在電影中,對於薩羅的內心掙扎的表現較多。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個美麗可人的女朋友,還有愛他的養父養母,他覺得他尋找生母的行為是背叛,是不道德的。
在這種掙扎中,還是不斷的在尋找。
我們說,社會的變化,一定是技術的突飛猛進。
感謝技術,我們每個愛寫作的人,不用印刷機,不用買一大摞稿紙,用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寫出幾十萬字。
薩羅也一樣,他用谷歌地圖,這最方便的工具。根據小時候殘存的碎片化的記憶,一點一點搜尋。
劃定范圍,確定搜尋半徑,一寸一寸推進。據說,在原著里,這樣的尋找過程用了五年時間。可,在電影中,時間是壓縮的。他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家鄉,那片土地,那片山與水,以及童年的歡樂。
薩羅最幸運的地方,就是遇到了一對偉大的養父母。當他們得知薩羅的想法,並沒有阻攔。而是,慈愛的放手,讓他回家。
在印度有那麼多的流浪的孩子,能有薩羅這樣幸運的,太少了。或許,正是這樣獨特的人生經歷,才造就了一位作家。
(三)
電影高潮部分,也是最催淚的部分,是離別25年之後,與老母親重逢。
這樣的情感大戲,需要備好紙巾。
其中的感慨唏噓,其中的人生況味,其中的悲歡離合,其中的悲欣交集,真的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你可自己去體會。
在片尾的字幕中,薩羅的老母親說,她震驚的「如遭雷擊」,她心中的幸福「深似海樣」。
這個老母親,在二十五年前,同時失去兩個兒子。一個死亡。一個下落不明。她經受的心靈重創不言而喻。
在電影中給她的鏡頭很少。只是在薩羅不斷閃回的記憶中出現。
不過,最後和孩子見面時,她滿頭銀發,臉上深深的皺紋,似乎,也說明了一切。
薩羅的扮演者戴夫*帕爾特,他是印度裔英國人。參演的電影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孟買酒店》,《大衛*科波菲爾個人史》等。多次獲獎,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這部電影中,他把薩羅處在兩個家庭中間,心裡的掙扎與糾結,拿捏的恰到好處。
至於電影為什麼起名叫《雄獅》是因為主人公的名字,在印度的意思就是雄獅。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7.2分,相當高了。可謂,叫好又叫座。曾經獲得奧斯卡六項大獎,錯過,就有點遺憾了。
最後,就借用《紐約每日新聞》的評論來結尾吧:
真實的故事加上主創們無可挑剔的演技,使整部影片兼具野性與優雅。
⑶ 雄獅電影劇情介紹
《雄獅》講述了戴夫帕特爾主演的被澳洲夫婦收養的印度男孩,在多年後憑借谷歌地球技術和腦海中留存的記憶找尋失散的家人的 故事 。雄獅電影詳細劇情是什麼呢?下面Sara我給大家分享雄獅電影雄獅電影劇情介紹,歡迎閱讀!
雄獅電影劇情介紹
《Lion》(中文譯:《雄獅》)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A Long Way Home》)改編而成,講述了五歲時Saroo在印度火車上不小心與家人走散,他在加爾各答的街頭流浪了幾個星期,之後被送進一所孤兒院,並被澳大利亞的一對夫婦收養。25年後,已經擁有了新名字、新家庭和全新人生的他,仍保赤子之心,他開始憑借隱約的記憶,通過現代科技谷歌地球去尋找過去的家。
自2016年11月影片在北美院線上映以來,《雄獅》獲得如潮好評。影片所傳達出來的對於自我的認知與生活的哲學探究引發人們思索,而其中彌漫糾纏的對於家的態度與情緒更是令無數觀眾產生共鳴。
這部被命名為《雄獅》的電影,名字雖力量感十足,敘述方式卻不疾不緩,娓娓而來,波瀾不驚的筆觸與沉穩震撼的畫面緩緩訴說家庭的圓滿與破碎,愛的得到與失去。詩意的畫面和白描的手法跟蹤一個男孩的成長,闡釋個人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 文化 越來越多元的世界中探尋自己身份的歷程。
著名導演加斯·戴維斯執導,曾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有出色表演的戴夫·帕特爾擔綱主演,將成年後男主的執著與渴望演繹得入木三分,澳大利亞國寶級女演員妮可·基德曼一改往日靚麗性感形象,在片中飾演了一位大愛無私的母親,“斯巴達勇士”大衛·文翰和“龍紋身女孩”魯妮·瑪拉均貢獻不俗演技。此外,小Saroo的飾演者Sunny Pawar成為本片最大驚喜,明亮能言的“眼神殺”俘獲人心無數。離家兩萬里,遙遙有歸期。正是憑借如此真實動人的故事,再加上導演精緻溫情的鏡頭語言以及一眾主創貢獻的逆天演技,才使《Lion》有了向觀眾講述一個好故事的基礎。
雄獅電影影片評價
戴維斯在影片中毫不誇張但又不乏新意地展示了薩羅童年時經歷的貧苦骯臟以及種種危險,還展示了他成年後強烈的情感沖擊,講述了一個精彩生動的故事,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得這部影片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敘事片,還是一部“很有分量”的片子。總而言之,《雄獅》是當季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建立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之上,帶著觀眾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體驗了真正迷失的感覺,並且告訴了大家尋找自我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時光網評)
該片是如此的感人和真摯,沒有虛偽的情感或人為操縱的痕跡。(《紐約觀察者》評)
真實的故事加上主創們無可挑剔的演技,使整部影片兼具野性與優雅。(《紐約每日新聞》評)
雄獅電影精彩影評
《Lion》(譯名:《雄獅》),這部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等六大重要獎項提名的電影,即將在中國引進。從他另外一個片名《漫漫回家路》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關於“回家”與“找尋”的故事。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的是一個小男孩薩羅,跟隨哥哥來到火車站,不慎坐上火車來到加爾各答,流離失所一段時間後被安置在少年救助站,隨後幸運的被澳大利亞一家中產階級家庭收養,25年後,通過谷歌搜索,終於找到回家之路,與親人團聚的故事。
其實,故事本身並沒有太多離奇之處,這樣的事例可能在很多國家都曾發生過。但是電影拍得很有味道,小薩羅從從小孩到成人,從迷茫到找尋,這一路的曲折艱辛被導演拍攝的細膩溫暖,充滿情感。這便是奧斯卡入圍影片的魅力,不僅在劇作上呈現出扎實豐滿的優良品質,而且在導演、表演、攝影、配樂等各個方面也頗具特色,無愧於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角的殊榮,並入圍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6項提名。具體而言,本片在以下五個方面值得稱道:
第一,回家主題,溫暖人心。
電影開場就是碧海藍天、森林荒原的航拍鏡頭,然後緊接著便轉場至小薩羅的初次登場,黃色蝴蝶圍繞著他漫天飛舞,那個場景,既美好又純真。而這一場景,在成年薩羅在重壓之下想要放棄找尋的檔口再次出現,正是這兒時的記憶讓他堅定了信念,也終於找到了線索。隨後在薩羅坐上飛機返回家鄉的過程中,開場那一幕幕自然景象也再次出現。這不僅預示著男主角“漫漫回家路”即將圓滿,也讓觀眾直觀的感受到男主角那份對於故鄉的依戀——即便飛躍崇山峻嶺,我漂洋過海也要來找你!
第二,真摯親情,催人淚下。
藍雨星城在觀影過程中,經常不由自主的淚如泉涌,按捺不住心底的那份感動。比如妮可基德曼飾演的養母在機場迎接小薩羅,母子倆第一次見面。從機場到車上,再回到家中,一直到養母給小薩羅洗澡。妮可基德曼始終在面帶微笑的看著這個小孩,那份笑容如春風、如陽光,和煦溫暖,簡直就是這世上最甜美的笑,讓觀眾感受到人間的美好。真的,沒有孩子的人可能理解不了,當你有了孩子,就會覺得他是上天派來的天使,那份憐惜之情就如同妮可基德曼的眼神,像一塊磁石,牢牢的吸附在孩子的身上,片刻也不會離開。而對孩子來說,他們是最懂得感恩的,你對他好,他一定也會對你好。所以當養父母收養的第二個孩子存在一定精神問題的時候,小薩羅看見養母默默哭泣,慢慢走近她,輕輕拭去她的眼淚,深深的給她一個擁抱……那一幕也超級催淚,這便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
第三,人間大愛,感天動地。
最讓人感動的是養母向薩羅坦承當初收養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無法生養,而是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世界上的人已經那麼多,我們寧願不要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幫助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把他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這是一種多麼博大的愛心,犧牲、舍棄自己,去成就、普度他人。這才是真正的善!當然,善有善報,當薩羅找到親生母親,給養父母打來電話說:我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但這並不會改變你的身份,我愛你,我的媽媽;我愛你,我的爸爸!真是“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
第四,真實事件,見證成長。
影片最後,放映了真實事件中的男主角薩羅小時候的照片,還有成年後薩羅帶著養母回到故鄉與親生母親相見的視頻,這一段也實屬催淚炸彈!這份真實感讓整部電影更具震撼力。尤其是字幕中出現:男主人公其實從小就把自己的名字念錯了,他並不叫薩羅,而是瑟魯,而這個名字的真正含義是——雄獅!這段字幕不僅僅是點題之筆,更讓我們通過電影見證了一個男子漢的成長之旅!
第五,質朴表演,堪稱驚艷。
不得不稱贊的,還有本片的兩位男主演。飾演小薩羅的小男孩那黑葡萄一樣的大眼睛,明亮閃爍,飽含著善意與童真,任誰看到都會被其融化;他小小的一個人在加爾各答大街上漫無目的的遊走,在餐廳外面拿著勺子學著餐廳內用餐客人吃飯,在少年救助站無助且絕望的回眸望著領養機構工作人員,平靜的問:你真的幫我找我的媽媽了嗎?哎呀……有孩子的人,看到這一幕幕真是受不了!
而戴夫帕特爾作為成年薩羅,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如果不說,你肯定認不出他就是當年奧斯卡大熱門《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的青蔥少年,其在本片中周身撒發出的雄性荷爾蒙實在讓人著迷,一個大眼睛的小可愛成長為一個肌肉壯碩的萬人迷,不僅令人欣慰,更從側面體現出這個收養家庭給予他的關心與愛護。而在辛苦繁雜的網上搜尋過程中,戴夫帕特爾所表現的不堪重負、幾近崩潰,也讓人心疼。找尋前的陽光樂觀,找尋後的敏感憂郁,恰恰表現出戴夫帕特爾這個演員驚人的可塑性和對角色的駕馭能力。
⑷ 《雄獅》中,有哪些精彩的鏡頭
《雄獅》也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同樣是以情感制勝又不乏現實情懷的作品。影片的原型人物薩羅·布萊爾利1981年生於印度,5歲時走失,後被一對澳大利亞夫婦收養,25年後,他憑著童年的記憶和衛星圖像對比,不懈尋找,終於重返故鄉與生母相認。
這是一個真實的親情故事,薩羅把這段無比艱難的心路歷程寫成了自傳體小說《漫漫尋家路》,出版後受到全球矚目,書中以親身經歷的視角,通過對印度走失兒童的真實處境、領養家庭的情感症疾的描寫,重新點燃了印度每年十萬走失童重返家鄉的希望。
薩羅從印度的一個小村莊到加爾各答再到澳洲,再從澳洲回到印度的小村莊,20多年的時間里,從走失到回歸,影片不僅完成了一次環形敘事,主人公更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輪回。在影片結尾,導演加入了故事原型中母子相聚的一些影像資料,電影與現實之間形成了一種有趣的互文關系,也讓這部電影具有了較強的社會意義。
⑸ 《雄獅》印度電影好看嗎有哪些精彩影評
虎頭、蛇腰、獅尾
文/夢里詩書
《雄獅》伊始借一個印度男孩意外走失,歷經苦難的故事,營造了極為出色的情感帶入,但從中段開始,隨著鏡頭一轉,在澳大利亞領養家庭的發酵,可以看的出電影希望醞釀更為充沛的情感張力,但冗長凌亂的分支,卻讓這個本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情感上差強人意。
這是一部在第一幀便能引人矚目的電影,在漫山的蝴蝶中出場的小男孩薩羅,為了生計偷扒火車煤的展開,很短的時間導演便帶領觀眾走進了一個生活貧苦卻不乏溫馨的印度家庭,而因為意外走散的薩羅,它所面臨的種種危險,在伊始出色的人物鋪墊下,更成為了能為人屏息,時刻牽動情感的劇情張力,電影在此更也是對印度社會的陰暗做出了讓人尤為驚詫的揭露。
在歷經了無數的磨難後,薩羅終於迎來了他的春天,被一對澳大利亞夫妻收養的他,總算回歸到了生活的正軌,但電影在此刻卻開始脫軌了,其並沒有能如開始那樣去細膩的描繪薩羅在這個收養家庭的故事,大跨服的時間跳躍,從一年到二十年,抹去了很多本大有可為的情感張力,而隨後電影對長大後薩羅的再度聚焦,也變的越發糟糕了起來。
電影用時間跳躍草草了事薩羅成才經歷的方式,到了中段才讓人發現,原來導演是想為這個故事能再推高潮埋線,這個高潮即是羅薩與自我的矛盾,也是他與養父母、女友、弟弟間的矛盾,但此刻電影能留給其去營造情感矛盾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這些需要時間去鋪墊的情感支線,到最後每一個點都沒能有一個好的完成度,凌亂的敘事反而讓電影在這一段變的冗長無力。
當然,在經過了這段並不太成功的澳大利亞家庭戲後,薩羅又再度踏上了他重返印度的尋家之路,電影的情感也開始了再度的蓄力,羅薩與母親的重逢,對哥哥的追憶,都成為了電影最後用親情羈絆真正能動人淚目的所在,在感動之餘,電影深遠的社會意義,不管是對貧困地區走失兒童當給予更多關注的奔走疾呼,還是對孩子的人文關懷,都成為了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底蘊所在。
總的來說《雄獅》是一部虎頭蛇腰獅尾的作品,澳大利亞的失敗雖然是其不小的遺憾,但這些卻並無從掩蓋那源於親情羈絆的光芒。